喜欢的理由或许是惊人的相似,但选择离开的理由却有千百种。
“尽管我之前在的大院氛围不错,但一心为一个集体的它,更像计划时代经济的产品,靠大家的凝聚力去支撑,这种模式并不适合现在的市场,有竞争力的人会慢慢离开这个团队。”
“在设计院里的视野与能看到的格局相对较小,我希望从一成不变的环境里走出来,在新的环境里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东西。”
“设计院的内部层级太多,沟通成本非常高,我不明白自己的时间耗在哪里了。”
“设计院所担当的工作越来越靠近产业链条的尾端,刚进去的年轻人处于链条尾端的尾端,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能动性,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画那样的图。”
“尽管自己清楚早晚要从设计院里出来,但并没有离开的勇气,2014年的寒冬成为了离开的导火索。寒冬里尽管有暴风雪,但它也‘推着’我往前走。”
“要么赚很多钱,要么学到很多东西,但自己所在的设计院,两者都相对欠缺。”
在设计院工作的性价比极低。这是采访中许多人提到的共同点。近几年,设计院的人纷纷往地产迁移,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个原因。虽然像万科、中海等地产的工作也累,但在薪酬待遇上确实要高出设计院不少。正如一位受访者表示,当自己在设计院拿着微薄工资加班到凌晨三、四点时,心里难免会升起愤怒的情绪,为什么我要这么做?
性价比低的背后,除了抱着希望进来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外,还有着多方面的原由。经历了粗放式发展之后,国内的建筑行业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职业体系,在职业化建设和管理上不到位。纵然设计者有着一股热情,很多时候却只能是无效地挥霍。举例来说,在现在的市场环境里,没有合同,设计院甚都可以做到施工阶段。方案空空如白纸时,却已经开始去做效果图了,这在其他的一些行业里是滑稽的事情。整个行业并没有足够的法律或条例去保障,而行业内的各种潜规则,更是拉低了整个性价比。
建筑是一个重度依赖人员技术的行业,毕竟它做的是实体产品,盖楼是一个实体行为,它需要大量的不同专业的人相互配合。另外,建筑设计是一个定制行为,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照搬,不像软件IT等,在哪个地方都能使用操作。建筑设计在不同城市、不同纬度、不同市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。虽说在外形上具有可复制性,但在内涵上却没有,即使技术再发达,也无法达到的批量生产来解决这件事。
在目前的建筑行业里,设计院没有自己的技术壁垒。一个项目能否通过,解释权不在设计院手中,而是在政府手中,在甲方手中,设计院只是作为其中的协调角色,手里并不具备核心的东西。现在的许多设计院,没有底气跟地产、政府、甚施工图单位说“不”,因为它不具备足够的话语权。